中华蒙山派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大型茶文化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主人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吴理真杰出传承人终生荣誉奖获得者
“龙行十八式”茶技整理创立人
“天风十二品”茶艺创始人
四川省茶业行业协会专家顾问
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顾问
展开剩余85%成先勤,1945年12 月15日生于成都,是中华蒙山派创始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8 年获评)、“吴理真杰出传承人终生荣誉奖” 获得者(2010 年),同时担任四川省茶业行业协会专家顾问、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顾问等职。他毕生扎根蒙山茶领域,从知青到茶场管理者,从茶文化挖掘者到非遗传承人,以 “守艺” 之心恢复蒙山茶传统技艺,以 “创新” 之力构建蒙山派茶文化体系,被誉为 “蒙顶山茶文化的守望者”。
一、扎根蒙山:从知青到茶场掌舵者的奠基之路
1963 年,成先勤作为知青下放至国营蒙山茶场,从此与蒙山茶结下不解之缘。在基层的二十余年间,他深入茶田参与种植、钻进作坊学习制作,从鲜叶采摘到茶叶烘焙,每一道蒙山茶传统工序都亲力亲为,为后续技艺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1986 年,成先勤升任蒙山茶场副场长,后主持场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蒙山茶场实现了 “种植 - 制作 - 销售” 全链条提质:一方面规范茶园管护标准,优选蒙顶山本土茶种;另一方面聚焦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恢复,组织技术骨干梳理濒临失传的工艺细节。这一时期,他还承担起蒙山茶文化对外展示的重任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张爱萍、谭启龙等政界人士及黄宗英、李半黎等文化名流先后赴蒙顶山探寻茶史,成先勤多次参与接待,详细介绍蒙山人文渊源与蒙山茶制作技艺,并撰写了首部《蒙顶山导游词》,为蒙山茶的文化传播搭建了早期框架。
二、创新突破:蒙山派茶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播
20世纪90年代,成先勤在茶文化挖掘与创新上迎来关键突破。1998 年,他在成都九眼桥开设 “蒙顶山茶庄”,彼时茶楼文化兴起,但蒙山茶的特色技艺却鲜为人知。一次与老茶农的交谈中,他得知蒙山曾有独特的 “长嘴铜壶掺茶技艺”,明清时期盛行于巴蜀,却因时代变迁近乎失传。为找回这门技艺,他带着儿子成波赴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走访民间艺人、收集史料,最终确认 “长嘴铜壶掺茶” 的四川根源。
回到四川后,成先勤对收集的技艺进行系统整合:先由成波在成都望江公园进行初步展示(最初仅 8 个基础动作),再结合自身对蒙山茶史的理解,耗时一年完善全套招式。他依据《易经》为招式命名,赋予每一式文化内涵(如 “青龙摆尾”“金狮点头”),最终形成 “龙行十八式” 茶技,成为蒙山派的核心符号。1999 年,他将 “龙行十八式” 带回蒙顶山,培训首批蒙山派弟子(高凌风、刘永贵、罗力、成波等),并在蒙顶山风景区创办 “蒙山茶艺馆”,一边开展茶文化讲座,一边常态化进行茶技培训。
2001 年,成先勤成立 “四川省蒙山派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 “中华蒙山派茶文化艺术培训基地” 与 “传播中心”,形成 “培训 - 接待 - 表演 - 推广” 的完整体系。此后,他带领团队多次走出四川:2001 年 7 月,中央二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以 “中华一绝” 专题报道其茶技;2002 年 4 月,随雅安市政府代表团参加南京旅交会,“龙行十八式” 首次出川即轰动业界,随后获四川省版权局登记保护;2004 年 9 月,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他编排的 108 人 “龙行十八式” 方阵表演,创下当时规模最大的茶艺表演纪录,将蒙山派茶技推向国际舞台。
三、非遗担当: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守护与突破(含蒙顶黄牙等核心贡献)
作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核心传承人,成先勤的核心贡献在于 “系统性恢复传统制茶技艺、标准化核心品类工艺、立体化传承非遗文脉”,其中对蒙顶黄牙(蒙山茶核心黄茶品类)的技艺保护尤为突出。
蒙顶黄牙:从 “技艺断层” 到 “标准复归”
蒙顶黄牙是中国黄茶珍品,以 “芽壮、色黄、香高、味醇” 著称,其传统制作需经过 “鲜叶采摘 - 杀青 - 闷黄 - 揉捻 - 烘焙” 五大工序,核心在于 “闷黄”(通过控制温湿度促进茶叶多酚类物质转化,形成黄茶独特的 “黄汤黄叶”)。但到 20 世纪末,因传统工艺复杂、年轻茶人断层,蒙顶黄牙的制作技艺面临 “口传心授断代、工艺细节模糊” 的困境。
为抢救这门技艺,成先勤做了三项关键工作:
挖掘整理,留存文脉:他历时 3 年走访蒙顶山周边 10 余位高龄茶农,记录下濒临失传的 “蒙顶黄牙制作口诀”(如 “杀青要轻炒,闷黄看芽色”“烘焙用炭火,慢烘保茶香”),并结合自身实践,梳理出 “三闷三炒” 的传统闷黄手法(即杀青后分三次闷黄、三次复炒,确保黄叶黄汤且香气持久),填补了蒙顶黄牙技艺缺乏系统文字记录的空白。
制定标准,稳定品质:针对市场上蒙顶黄牙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他牵头制定《蒙顶黄牙传统制作工艺规范》,明确 “鲜叶需选明前单芽或一芽一叶”“杀青温度控制在 100-120℃”“闷黄湿度保持在 80%-85%” 等关键参数,将 “口传心授” 的经验转化为可落地的操作标准,使蒙顶黄牙的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重新获得市场认可。
亲授技艺,避免断层:在非遗培训中,他专门开设 “蒙顶黄牙制作专项课程”,从鲜叶鉴别到烘焙火候,全程手把手教学。其亲传弟子中,有 30 余人成为蒙顶黄牙传统技艺的骨干传承人,如今仍在蒙山茶场、非遗工坊中承担技艺传承工作,确保这一黄茶珍品的技艺不致失传。
四、桃李满天下:茶文化人才的培育与全球影响
2000 年至 2010 年,成先勤将工作重心转向茶文化人才培育,在 “龙行十八式” 基础上,进一步创编 “天风十二品”(侧重文人茶艺,展现蒙山茶的雅致意境)、“凤舞十八式”(以女性表演者为主,凸显柔美风格)、“茶禅一味”(融合佛教文化与茶礼)等系列茶艺项目,构建起 “刚柔并济、雅俗共赏” 的蒙山派茶艺体系。
截至 2015 年底,他累计培育茶技、茶艺及行业从业人员超 1 万名,其中亲传弟子 3000 余人,涵盖高级茶艺师 200 余人、中级茶艺师 1200 余人;“龙行十八式” 专业表演人员 3000 余名、“凤舞十八式” 1000 余名、“天风十二品” 6000 余名。这些弟子遍布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及海外多个国家,累计完成国内表演超 2 万场次、国外表演 250 余场次,其中高凌风、任国平、周晓芳等弟子频繁亮相国际茶博会、电视台,成为蒙山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五、荣誉加冕与后世铭记
成先勤的毕生付出获得了业界与社会的高度认可:2003 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 “蒙顶山茶文化的守望者” 为题,专题报道其事迹;2008 年,获评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0 年,斩获 “吴理真杰出传承人终生荣誉奖”(吴理真为蒙山茶始祖,该奖项代表蒙山茶传承的最高荣誉)。
2017 年 2 月 10 日凌晨,成先勤因病逝世。国内外茶界、媒体纷纷悼念,称其为 “蒙山派一代宗师 ”
发布于:湖北省七星配资-配资公司-杠杆买股-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