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合唱团给文山州一中师生带来一场音乐盛宴。
秋季开学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精心策划组织,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情歌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携手坡芽歌书合唱团共同走进校园与社区,以歌传情、以歌传艺、以歌惠民。
从央视全国合唱比赛夺得桂冠,到远赴俄罗斯索契获得世界合唱比赛金奖,再到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坡芽歌书唱响世界,大放异彩。眼下,燕子归巢,千年山歌何以隽永?
一个会唱山歌的村庄
探寻“坡芽歌书”的动人故事,其源头总要追溯到一个浸润着歌声的村庄——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
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采黄花煮于沸水中,可得制作五色花糯米饭所需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
展开剩余80%在这诗意的村庄,歌伴人生是真实写照。村里不论男女,从四五岁起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有着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不论是下地种田上山砍柴还是婚丧嫁娶社交恋爱,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逢年过节,都用山歌来表情达意。
坡芽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壮族的文化传统。2006年,富宁县开展壮族文化资源普查时,在农凤妹家中发现了一块绘有81幅物象图案的土布。每个图案约一寸见方,包含月、星、树、稻谷、犁、斧、禽、马、人、衣、鸟、房屋、枫叶等图案。当地村民称其为“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汉语意为“歌书”。
这块“布瓦吩”上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总共记录了81首壮族情歌,男女各对唱40首,最后一首为合唱。歌书中的一幅图案相当于一首歌的标题。只要见到图案,即可唱出整首山歌。坡芽歌书又被当地人称作坡芽情歌。
例如,“布瓦吩”上的一对鸳鸯,可以唱出如下的内容:“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注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当一年,别说各一方。”
“歌书”一代传一代,口耳相传,生生不息。
“7岁起随奶奶学习壮族山歌,现在8岁大的孙女跟着我学山歌,村里大大小小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是我的学生。”岁月流转,薪火相传,年过花甲的农凤妹眼中满是欣慰。
一支唱响世界的队伍
从“藏在闺中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坡芽歌书的推广,与一支队伍的成长密不可分。
自坡芽歌书被发现以来,地方党委政府统筹机构和人员力量成立坡芽合唱团,结合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契机,挂牌成立富宁县国有文艺院团(富宁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将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设为常设机构。培育并申报坡芽情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农丽英等共27人。2011年6月坡芽情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合唱团团长黄祥看来,非遗历久弥新,其活力之源,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实践。
“合唱团队员从‘70后’到‘00后’都有,大家心里装着同一个目标,让坡芽歌书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黄祥介绍,合唱团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家一次次深入乡村采风,力争原汁原味还原坡芽歌书最真实形态。
让坡芽歌书由内而外焕发生机,最根本在于内容的深度重塑。在声乐专家的帮助下,合唱团将原生态唱法和山歌调子与世界合唱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有机结合起来,重新演绎《命好来相会》《哪里鹧鸪叫》等一批经典坡芽情歌。
黄祥说:“每一首新作品,都要到坡芽村里演唱,让村民来打分,如果得到老人们的认可‘是我们的歌,还增加了新韵味’,就可以登上舞台。”
“传承人+合唱团”的队伍与古为新、守正创新,见证了坡芽歌书一路走向世界。
2009年省州青歌赛冠军、2015年央视合唱先锋年度总冠军、2016年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赛民谣无伴奏组别金奖,2023年受邀走进国家大剧院、2024年唱响大湾区,在“中越人文交流年”赴越南参加节庆表演活动……坡芽歌书正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一个传唱千年的梦想
古老的非遗,何以在当代土壤中拔节生长?
多措并举加强文化挖掘与保护。有关部门与高校、业界专家开展合作,邀请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业界权威专家,深入实地考察论证。先后编辑出版《富宁壮族传统山歌系列丛书——常见对歌》《富宁坡芽山歌乡土教材》等书籍。
不断拓展文化惠民、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等新场景。面向社会举办传承培训班68期和8场专场晚会。成功举办“坡芽情歌节·陇端节”文旅活动,今年富宁县接待游客21.5万人次。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环境尤为重要。”黄祥说,这些年每次到坡芽村,总能见到村里的孩子咿咿呀呀跟着老人学唱坡芽歌书。
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坡芽歌书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持续绽放新光彩。“通过活态传承,原生态的树能长出五彩斑斓的果实。”合唱团常务副团长李玉昆曾是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在他眼里传承之路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持续焕新。
当前,富宁县正加快坡芽情歌原生态新曲目的创作力度,并实施坡芽情歌再创作工程,在保持壮族山歌音调特色与语言元素的基础上,将情歌中较为晦涩难懂的语言转化成易于大众接受的汉语,扩大传唱范围,让普通大众从朗朗上口的曲调中了解坡芽情歌。同时,将坡芽情歌与云南壮剧“两张”国家级非遗名片相结合,全力打造大型壮剧《坡芽故事》,尽早呈现于舞台。
“希望孩子们把坡芽歌书唱得更好更远。”农凤妹充满希冀地说。(记者 张文峰 文/图)
(责编:徐前、朱红霞)
发布于:北京市七星配资-配资公司-杠杆买股-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