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血压是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如果血压高任由其发展,会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人发现血压升高后急于服用降压药,忽略了病因的治疗(治标不治本),致病情加重,引发心梗或脑梗。中医有句俗语:“高压高为气病,低压高为血病,高低压同高多脏腑病”,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蕴含着对血压异常根源的深刻洞察。理解这一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精准调理血压,更是打开科学防治高血压的钥匙。一、高压高为气病:气行不畅,血压攀升在中医理论中,“气” 是推动血液运行、维持脏腑功能的动力。当情绪长期焦虑、压力过大,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时,气的运行就会受阻,如同河道淤塞导致水流湍急。此时,心脏为了推动血液流动,会加大泵血压力(保证心脑血管供血的自适反应),表现为收缩压(高压)升高。临床上,这类患者常伴有胸闷、叹气、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例如,某个职场工作者,他长期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巨大,体检时发现高压持续在150mmHg以上。经过中医诊断,他的问题正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通过使用疏肝理气(柴胡疏肝丸)的中药调理,并配合调整作息,坚持慢跑30分钟以上,教其练习八段锦舒展气机,两个月后,他的高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图片
二、低压高为血病:血行滞涩,压力难消低压,即舒张压,反映的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和外周阻力。中医认为,“血” 主濡养,若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或长期处于气虚状态,血液就会变得黏稠,流动阻力增大,导致舒张压(低压)升高。这类患者往往体型偏胖,常出现头晕、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等症状。有个典型的“低压高”患者,她平时热爱甜食和油炸食品,体检时低压高达100mmHg。中医判断她属于痰湿阻滞、血行不畅。在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每天用陈皮、玫瑰花、荷叶(煎水代茶)等活血祛湿化痰的食疗后,配合规律运动(坚持第天慢跑不少于30分钟),她的低压逐渐下降,身体也轻盈了许多。图片
三、高低压同高:脏腑失调,全面告急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时,意味着身体多个脏腑功能已经出现失衡。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血压全面升高。比如长期熬夜耗伤肾阴,导致肝肾阴虚;或情绪暴躁,引发肝阳上亢,最终都可能造成高低压双高。这类患者除了血压异常,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耳鸣等症状。一位大爷多年来血压一直居高不下,高压160mmHg、低压110mmHg,尝试过多种降压药效果都不理想。经过中医辨证,发现他存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问题。通过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的中药调理,结合太极拳锻炼和饮食清淡化,他的血压逐渐稳定,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四、高压高、低压低(脉压差大):气阴两虚、血脉瘀滞在血压异常的类型中,还有一种情况——高压显著升高,而低压降低或处于正常下限,导致脉压差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多与“气阴两虚” 相关。一方面,可能因长期阴虚火旺,损耗体内津液,致使血管壁弹性减弱、硬化,如同干涸的河床失去柔韧性;另一方面,气虚无力推动血液,使得心脏收缩时压力升高,但舒张期血管无法有效维持压力,进而出现脉压差增大。最近遇到一位70岁的女性患者,她的血压长期维持在高压165mmHg、低压65mmHg左右,常感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稍微活动就乏力。经中医诊断,她属于气阴两虚、血脉瘀滞。在治疗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参松养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并建议她每日食用桂圆枸杞粥滋补气血,配合缓慢的散步运动增强心肺功能。经过一段时间调理,脉压差逐渐缩小,不适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降压先辨因,精准调理才是关键无论是气病、血病还是多脏腑病,高血压的本质都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单纯依赖降压药,可能只是暂时掩盖症状,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想要真正控制血压,首先要辨清病因:若因情绪引起,需调节情志,学会释放压力;若因饮食导致,应清淡饮食,控制体重;若涉及脏腑功能失调,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调理。此外,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永远是降压的基础。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配合中医的艾灸、按摩等外治疗法,都能帮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记住,只有找到血压升高的“病根”,才能实现“降压非难”的目标。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了解自身血压变化的原因,远比盲目追求数值下降更重要。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重新认识高血压,从 “辨因”开始,迈出科学降压的第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七星配资-配资公司-杠杆买股-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