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研究所》认为,以色列-伊朗战争的硝烟未散,伊朗正寻求新的军事合作伙伴以弥补俄罗斯支持的不足。然而,尽管伊朗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近期访华并表达了对中国歼-10C战斗机等先进武器的兴趣,中国大规模对伊朗军售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这么说有道理吗?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首先,中国在中东地区一直秉持“低调务实”的外交政策,力求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保持微妙平衡。尽管中国公开批评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打击,但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支持伊朗,而是继续与以色列保持合作关系。6月26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斌会见以色列新任驻华大使,明确表示愿加强与以色列的各领域合作。这种“两面兼顾”的策略,反映了中国不愿因支持伊朗而破坏与中东其他国家及西方的关系。
此外,中国对直接介入中东冲突持保留态度。自2005年以来,中国未向伊朗直接出售武器,仅限于军民两用设备,如无人机零部件。这种谨慎源于中国对地区稳定和自身国际形象的重视。向伊朗大规模军售可能引发美国及其盟友的强烈反弹,甚至导致制裁,这与中国的全球战略目标相悖。
展开剩余62%其次,伊朗希望通过采购中国歼-10C战斗机和先进预警系统增强其空防能力,但中国对此态度审慎。首先,中国的军事技术出口受到严格控制,先进武器如歼-10C通常优先供应国内或亲密盟友(如巴基斯坦)。其次,伊朗要求技术转让的军购需求与中国的政策不完全契合。中国更倾向于通过直接出售来维持对关键技术的控制。
最后,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伊朗9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国。这种经济依赖使得中国在对伊关系中占据主动,无需通过军售进一步绑定关系。相反,大规模军售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和地区稳定的担忧,进而影响中国从中东进口能源的稳定性。
此外,以色列-伊朗战争促使中国重新考虑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增加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以对冲波斯湾石油中断风险。这种能源战略的调整表明,中国更关注能源安全而非军事冒险。向伊朗大规模军售不仅可能损害中国在中东的声誉,还可能削弱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阻碍其在全球南方的外交布局。
伊朗在俄罗斯支持不足后转向中国寻求军事合作,但中国基于地缘政治平衡、军事技术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考量,不太可能向伊朗大规模出售武器。中国更可能继续通过外交斡旋和有限的技术合作维持与伊朗的关系,同时避免卷入中东冲突的漩涡。这种谨慎策略不仅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也反映了其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灵活应对。
虽然外界一直推测中国将会向伊朗出歼-10,但是仅仅只是媒体的猜测。中国对伊朗出口先进军事技术的确比较敏感,需要考虑稳定整个中东和平的战略目标。中国不是一个以出口武器塑造战略格局的国家,而是一个把对外贸易合作当成核心利益的国家,这也决定了中国对伊朗的军售一定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有可能不会出口歼-10CE,反而更优先出口防空系统。
发布于:江西省七星配资-配资公司-杠杆买股-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