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连城
“花椒加一物能治百病”“喝醋软化血管”“拍打肘窝能治疗血栓”,如今,打开社交媒体,一些医生主播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输出各种真假难辨的医疗“知识”,误导大众、制造焦虑、收割流量。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由此可见,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医疗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不少医生选择开通自媒体账号,在线分享医学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医疗博主为了利益逐渐跑偏,假借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滋生出不少乱象。
展开剩余55%整体来看,乱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不懂装懂。炮制这类健康谣言的主体,要么根本不具备医疗从业资格,在镜头面前穿一穿白大褂,读一读东拼西凑的伪科普脚本,本质上是打着养生的旗号擦医疗的边;要么是跨界科普,比如呼吸科医生大谈眼科疾病,皮肤科大夫宣称“看手知癌”,他们虽然拥有正规资质,却跨领域炮制各种“震惊体”小作文。
另一类是懂装不懂。这类主播既有正规的医疗资质,也没有跨界科普,但选择与不良MCN机构合作,或是放大个别治疗方案的风险、或是鼓吹某种治疗手段万无一失,这种利用知识壁垒误导大众的做法,更加隐蔽和危险。
乱象背后,潜藏着一条由流量和资本交织而成的利益链。部分MCN机构通过包装医生、打造人设,以专业壁垒和宣传话术制造信息不对称,再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将编排好的内容精准推送给大众,进而实现直播带货、线下引流等商业目的。
整治健康科普的“流量病”,需要多方共同发力。要筑牢制度防线,规范医务人员网络科普行为。比如,上海市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要压实平台责任,建立内容审核防火墙,对涉及医疗术语、疾病诊断的内容进行专业校验与审查,避免白大褂沦为牟利工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可以当网红,但绝不能乱科普。毕竟,在生命面前,任何以流量为筹码的博弈,都是对医学尊严的亵渎和对公众生命的轻慢。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于:河南省七星配资-配资公司-杠杆买股-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